↧
闲看《品物记》,两句话大可玩味---琴心剑胆玉光华,西窗竹下几盏茶。
当今时代,琴不易寻摸,剑更罕有,倒是玉,不论优劣,戴玉的比比皆是。茶更寻常,柴米油盐酱醋茶,典型的开门七件事之一。
有茶自然就少不了壶,紫砂壶,与玉的气质不谋而合。
古人说: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。两千多年来,人们爱玉、佩玉、赠玉,一块温润、清凉、通透的美玉呈现出多少匠人的琢磨功夫、文人的艺术情怀,又寄托了多少君子的道德操守、精神追求,乃至宗教心灵。我国一以贯之的玉文化品味之高、内涵之富,堪称举世罕见、断无其匹也。
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中,审美艺术不是目的,而是手段。衡量一个事物是否美,看重的是美和善,善为品,比德于物。
譬如紫砂,没有繁缛的外表,没有夺目的光彩,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素面素心,以本色示人。其所表现的特有的静气和禅味,蕴藏着无穷的文化和哲学信息,带给我们的中和温润、天然淡泊,让茶人为之澄怀凝神、静观默想。与之相对的,玉清雅幽寂的意味也直通茶道“和敬清寂”的大境。
玉精神,壶气质,两两相宜,尤其在实用与温度上,紫砂壶更甚于玉,有着玉无法取代的使用亲切度。
除了在整体造型上从玉器上汲取设计灵感,在纹饰、线条、雕刻上紫砂壶对玉器也多有借鉴。
从中国艺术发展的全景来看,从彩陶纹饰、青铜纹饰、玉器型制与纹饰,直至后来的书法、绘画与佛像泥塑,总体上讲是线的艺术。尤其在玉雕艺术中,线条用的好使器物整体有种流动感,而又不失力度。
玉雕的直线并不是僵直、板滞的,而是直中含曲,刚中见柔,衣带飘然风动,云水超然于世,其细与厚、润与劲,实现着很多的对立和统一。
所以,紫砂壶上的线条也不同于几何意义上的线条,形体清晰脉络分明,运动感和节奏感在紫砂造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玉器的造型元素被适当的引用到紫砂壶中,如玉如意、玉玲珑、玉虎等,往往出现在紫砂壶的镏、把、流等部位,对整体壶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。
至于清中期书画家朱石梅,在紫砂壶的流钮把三处镶玉,世称“三镶壶”,更是直观的将玉与紫砂结合。虽未能风靡于后世,但也反映了人们对紫砂壶与玉的亲密关系的认同。
“人间珠玉安足取,岂羡阳羡溪头一丸土”,在语境上紫砂壶与国之重器比肩,是文人情怀与无与伦比的材质产生共鸣的结果。
真可谓璞玉浑金,温润涵德。
七子茶庄,好壶配好茶!
七子茶庄,好茶喝健康!
沁圆號-好普洱!
品沁圆號,身调气顺,元亨利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