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 迷上普洱的缘由(十四)
二十余年在普洱茶这条路上,醉的是它的自然,迷的依然是它的自然!
醉自然,不简单!
普洱茶,有着与生俱来的自然之美!从客观的角度,真就是美。举凡事与物的真实性,就是它的最美。然而,人是生活在感情世界里,参与感情而引起的主观,所以对审美的能力,往往是落在客观的真性和主观的感性之间,取得一个平衡点上。由于这个道理,真实性虽不一定就是美,但美必定在真实性的前提下所产生。构成普洱茶的美,同样是客观的真性和主观的感性交会而成。普洱茶真正的美,就是从新鲜自然中品其真。而体认普洱茶所形成的感性,也就是享其美,主要在于“陈香滋气”。
普洱茶的品茗,首先是要求具备真性的干仓普洱生茶,再从陈香滋气品尝其滋味,鉴赏其优美。在陈香滋气的品鉴过程中,多习惯顺从茶韵、茶香、甘甜、生津,而后茶气鼓荡的顺序。
陈韵在自然,清雅淡然成历史
越陈越香是形容普洱茶最切题的一句名言,美普洱茶和美酒一样,都必须要有一段漫长的陈化时间,尤其是普洱茶更有“祖父做孙子卖”的美誉。
余秋雨先生把普洱茶与昆曲和书法并称为传统文化中的三大“极端之美”。
而且事实上,的确也有很多喝过普洱好茶的朋友,余生将对它难舍弃,从好奇到痴迷,生活里像平白多了一个新欢,终日思念嘴里的一缕苦甜香润。
“极端之美”又可理解为美中之美,极致之美。这就不能不涉及普洱茶有别于其他茶品而独有的美学品格。
余秋雨在《极端之美》一书的自序中写到:从当前到未来,文化重心正在从“文本文化”转向“生态文化”。普洱茶,是体现这种趋势的一个代表。从宏观看,在这三元的组合(书法、昆曲、普洱茶)之中,书法是纯粹的“文本文化”,昆曲是“文本文化”兼“生态文化”,而普洱茶则是纯粹的“生态文化”。前两种主要代表过往,普洱茶主要代表未来。
普洱茶能和书法、昆曲一道侧身于“极端之美”,想必是普洱茶身上所带有的“生态文化”给余先生的一种震动。而自己作为一个普洱茶的亲历者,感觉普洱茶“生态文化”的未来,在当今茶文化语境中被慢慢勾勒出来。
,是普洱茶之美的一种准确阐述,只有耐得住性子,才能品味普洱茶之美。普洱之美,是“漫长的时间让美学展现出一种深刻的逆反”。
周作人在《喝茶》一文中写到:“茶道的意思,用平常的话来说就是‘忙里偷闲,苦中作乐’,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,在刹那间体会永久,是日本中“象征的文化”里的一种代表艺术”。在“忙里偷闲,苦中作乐”中最为重要的部分,想必应该是一颗能够慢下,静下来的心。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,这样的闲暇与悠游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普洱茶魅力,感受普洱茶之美。
“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,清泉绿茶,用素雅的陶瓷具,同二三人共饮,得半日之闲,可抵十年的尘梦。喝茶之后,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,无论为名为利,都无不可,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”。这段自己深爱的文字中,将绿茶替换成为普洱茶,是能想到关于普洱茶最浪漫的事。
之美是时间流逝之后,留下痕迹之美,在时间的流逝中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升华。“爷爷做茶孙子卖”、“越陈越香”,这些和普洱茶紧密相关的词汇中,不难窥视普洱茶之美,不是“立刻”、“当下”之美,而是一种需要时间来参与到滋味造就中的美学命题。这想必也是“生态文化”的重要代表普洱茶,能代表未来趋势的一个重要的原因。
物质丰裕之后,人们会转向对美好生活追求。而美好生活,则更多是对生活的一种感知力,需要一种“慢”,这种慢是一些耐咀嚼、让心灵得到安慰的感受,而这种慢,不仅仅是速度的慢,还是一种美的慢,一种精致的慢,通过不断重复练习里面的程序而让生活变得更有质感。而一杯普洱茶,在陈酽、暖润之中,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幽幽正义,亦是这慢的一种途径,一种媒介,把我们和自然连在一起,连得可触可摸、可看可闻、可感可信,在空间和时间上更稳健、更着地、更深厚、更悠长。
慢,普洱茶最扣人心弦之美。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,让自己慢下来,在一颗闲适的心中,体味普洱茶极端之美。
就如同生活在澜沧江流域的佤族人这样说:“喝了茶,就看见了祖先。”
世代以茶为生的茶农,茶叶重要得像田地里的稻子,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所以侍奉茶叶好比侍奉祖先,品饮茶叶好比与祖先做了一次心灵上的交流,这是多么朴实而古老的一种茶文化。
除了感恩与信仰,在云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一首名叫《达古达楞格莱标》的古歌这样说:
“天地混沌未开,大地一片荒漠。
天上有一棵茶树,愿意到地上生长。
大风吹下一百零二片茶叶,一百零二片茶在大风中变化,
单数叶变成五十一个精悍小伙,双数化为二十五对半美丽姑娘。
精悍的小伙都挎着砍刀,美丽的姑娘都套着腰筐。
他们战胜了洪水、大货和浓雾;他们战胜了街、利剑和瘟疫。
大地明亮得像宝石,大地美丽的像天堂……”
在这古老的诗歌中,连云南的小伙和姑娘仿佛都是用茶叶做的,所以我们拥有无限的力量去战胜一切苦难,我们的内心充满了爱与美,从不怯懦,挎着披荆斩棘的利刃,也背着腰筐去辛勤劳作。
茶农守护着他们的大山,而每年的采茶季,茶商驱车千里风尘仆仆而来。他们小心的叩开茶农的柴门,仔细询问今年的收成与茶农手上毛茶的存量,当然也免不了坐下来,用最朴素的茶具品饮。
因而,首先普洱茶的“粗枝大叶,野蛮生长”的生态之美是最为基础的认识:那条被称为“幸福之母”的东方大河“澜沧江—湄公河”两岸,是她守望了百年、千年的故乡;
在千山万壑延绵无尽的热带、亚热带森林里,她与万千动植物共荣共生,飞鸟是播种天使,蜘蛛是保护大神,强壮时收拢筋骨,绽放花叶;衰老时博大包容,百物寄生;遵循“万类霜天竞自由”的铁律。
无数个日升月落,她啜饮着朝露夜雾,千百个春夏秋冬,她吸纳着天地精华。不张扬,不喧嚣,在亿万生灵中她是一棵其貌不扬的树。
其后是她“师法自然,天作之技”的制作之美:刚从树上落下时,她首先触碰到的是人类温暧的手指;叶芽在清晨流动的微风中轻轻地蜷缩萎凋;翻抖抛撒的低温杀青只为驱逐水份而无需逼出香气,揉捻经常在柔韧的手掌下进行,让叶片变成紧结的条索,只为锁住风霜雨露;
晒青是她最为特殊的一道工艺,静心接受阳光的抚慰与沐浴;干燥、浓缩、聚集,一切都为了未来在壶中的舒展、舞蹈、绽放!
她在石模中蜷身,寻找安睡的姿态,是把期待内敛深藏,为了更漫长的远行和时间里的涅槃。还由于她自古偏安边地,没有遭遇明代朱皇帝“废龙团凤饼”的禁令,至今,仍坚守着中华茶饮最传统而时尚的饼、砖、沱、团的形制。
粗老大叶,芽梗交织,为众多有益的微生物的家族预留了空间,也背叛着绿茶一统天下的分级排序,天生一个反叛的天性。
再则,是她“越陈越香,岁月知味”的仓储之美:似乎沉睡实则蜕变,貌似静卧实则涅槃,她不是火中凤凰,也不是冰凝玉珠,只是静默地修炼,而内里却是翻江倒海。
现代普洱茶分生、熟两类,若需好的口感,仓储是必经之途。无需奢华的温床,不必严苛的数据,从容的岁月使她一层层褪去生涩,轮回的四季使她一次次得道升华!
微生物菌群是这场大戏的主角,水分子、大气和温度是它们翻转腾挪的锣鼓;于无声处惊雷滚滚,静流之下旋涡险境……
岁月中需要的是耐心、定力、坚守,时间里需要的是静观、洞见、胸襟。
最后,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,她在一注沸腾的清泉中苏醒,开始了她“王者之韵,哲学之饮”的品饮之美过程。
普洱茶的品饮分生茶、熟茶、老茶三种。生茶的品饮可泡、可烤,品的是鲜爽浓酽;品的是山头上,树头上的滋味和气韵,那一年的春阳秋雨,炊烟、昆虫和花香,甚至泥土、山涧、岩石的韵味,口舌之间被山野里的气息充满,虽苦涩,略寒凉,姿意丰满,韵味层出,似远又近,似真亦幻那样一种情境。
烤生茶是乡村里日常的节目,高温提香,逼出内含物质,以抵御山乡早晚的苦寒,提振一天劳作的精气神。
熟茶,(一般是指人工渥堆,加速发酵后的茶叶)他追求的是老茶一样酒红的汤色及生茶菁涩味的去除,是一种速成熟化的茶;既缺了生茶的青涩刚猛,又少了老茶的厚重深沉,表达着一种缺憾之美。
考验功力的时候到了,然而一天喝上几十道茶,哪怕最好的茶艺师到最后也进入一种微醺的状态。
茶气在胸中激荡,口腔里停留着由涩到甜的百般滋味,然而还是得努力保持味蕾的绝对“清醒”,辩茶性的清与浊,评茶味的厚与淡,和山头对话,贴近茶的灵魂。
也许再没有其他的茶叶会拥有那么多的滋味需要感受了,它的神秘带着些许禅意,它的复杂难以用三言两语评述。由此,我们满怀敬意,在普洱茶的门前叩问良久。
其实真正懂它的人,大抵都会敬仰这一份沉重,这份“极端之美”,也叹服这一份天真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