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七子普洱茶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98

【七子茶庄.沁圆号】普洱茶的魅力(六)

$
0
0
【续】普洱茶的专有名词 
          紧压,成就普洱茶之美。因应各类茶青特色与地方需求,将茶青经过蒸压成型,除方便储存、运输之外,展现团茶的高贵、饼茶的圆满、沱茶的秀丽、砖茶的粗狂。


龙团凤饼
       在远古祖先仅仅是把茶叶当成药物,茶叶具有清热解毒、提神、醒脑等功 能,至今仍被某些地区的群众当做药用。秦汉时,将制好的茶饼在火上炙烤,然后捣碎研成细末,冲入开水,再加葱、姜、桂、盐、香糯竹等调和而成。
       唐宋时期,当时人们最推崇福建将茶压成团饼型的茶,制作十分精巧茶饼的表面上分别压有龙凤图案,称为”龙团凤饼“,这也是紧压茶的始祖。饮茶时先将团茶敲碎,碾细,细筛、置于盏杯之中,冲入沸水后品饮。
       明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制作龙团凤饼劳民伤财,于是下诏:”罢造龙团,惟芽茶以进“,开启中国茶文化一大变革,散制成为茶叶制作与品饮主流文化。云南普洱紧压茶仿佛停留在古代,延续着一千多年前”龙团凤饼“,传承紧压茶工艺之美。
  

沱茶
         古称来源众多,据说因多销售于四川沱江地区,故名。另一说法,于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下关永昌祥、复春等茶商、将团茶转变成碗状沱茶,因创制于下关,故又名下关沱茶。原由下关茶厂主要生产,每个净重100与250克两种规格(历史上曾经出现125克规格),原料以一二级茶青为主、拼配三至六级叶,生茶、渥堆熟茶均有生产。


七子饼茶
          七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,七子作为多子多福象征,七子饼茶形似圆月,为云南传统出口港澳与东南亚一带,为华侨所喜爱作为彩礼或赠送亲友,所以又称侨销圆茶、侨销七子饼茶。圆有团圆意涵,七子为多子多孙多福气之意。一桶七饼,每饼净重357克,直径约七寸,桶身高约7寸。计划经济时代至1990年代末期,国营勐海茶厂所生产饼茶一直是市场主流茶品,原料以三至六级为主,生茶、渥堆熟茶都有生产。


         七子的规制是起自清代,《大清会典实例》载:”雍正十三年(公元1735年)提准,云南商贩茶,系每七桶为一圆,重四十九两(合今3.6市斤,1.8公斤),征税银一分,每一百斤给一引,应以茶三十二桶为一引,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。于十三年为始,颁给茶引三千。“这里,清政府规定了云南藏销茶为七子茶,但当时还没有这个提法。清代前期和中期,七圆一桶原是清政府为了规范计量,规范生产和运输所制定的一个标准。
        清末,由于茶叶的形制变多,如宝森茶庄出现了小五子圆茶,为了区别,人们将每七个为一桶的圆茶包装形式称为”七子圆茶“,但它并不是商品或商标名称。民国初期,面对茶饼重量的混乱,竞争的压力,一些地区成立茶叶商会,试图统一。如思茅茶叶商会在民国十年左右商定:每圆茶底料不得超过六两,但财大气粗又有政界背景的”雷永丰“号却生产每圆六两五钱每桶八圆的”八子圆茶",不公平的竞争下,市场份额一时大增。
       政权交替后,茶叶国营,云南茶叶公司所属各茶厂用中茶公司的商标生产“中茶牌”圆茶。1970年代初,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、更利于宣传和推广的名称,他们改“圆”为“饼”,形成了这个吉祥的名称“七子饼茶”。从此,中茶牌淡出,圆茶的称为也推出舞台,成就了七子饼的紧压茶霸主地位。


紧茶
     与沱茶起源相同,由团茶演变而来。因团茶中心过厚而紧压,原先销往西藏的团茶因长途跋涉时常产生发霉现象。佛海茶厂于民国元年至六年(1912年-1917年)将团茶改为带把的心脏型,取名宝焰牌紧茶。宝焰牌紧茶全为手工团揉精制,每个净重238克,七个为一桶,每个紧茶之间都有空隙,使水分能继续散发而不导致霉变。1967年改为长方形砖茶后停止生产。因班禅的重视,下关茶厂于1986年恢复生产心脏型紧茶至今,规格为250克。使用原料较为粗老,三至八级铺面、九至十级为里茶。市场亦称之为女儿茶、香菇头、蘑菇头、牛心沱。生茶、渥堆熟茶两种都有生产。1986年-1990年间每年所制作紧压茶量很少,均运往西藏。


砖茶
      属紧压茶,1967年心脏型紧茶改为长方形砖片,采用机器压制,每片重250克,规格为14*9*2.5厘米,使用中茶牌商标。70年代以后,以昆明茶厂7581砖茶为市场主流,使用茶青较为粗老,与紧茶配方接近;勐海茶厂7562、下关7563等也较为少量生产,茶青级数较为细嫩,类似饼茶,三者都是属于渥堆熟茶。

四喜方茶
       于《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》提到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砖面压印“中茶”二字、背面压印“普洱方茶”四字,然此批茶在近年市场上并未见过。市场所谓“福、禄、寿、喜”四喜砖,重量有250克与500克两种。昆明茶厂于1980年代初期,为庆祝建国40周年所压制,使用一至四级茶青,重量500克*4,一盒净重2公斤,外销时以十盒一箱,每箱净重20公斤,以渥堆熟茶为主。1980年代四喜砖渥堆熟茶,多数销往日本。除昆明茶厂外,下关、勐海、德宏州南宝等茶厂都有生产四喜砖,亦有单一片包装、生熟茶都有生产。

方砖
      市场主要见到的小方砖规格为100克与250克,都是独立包装,以勐海茶厂为主,生产时间应推至80年代后期就有生产,至于80年代初期勐海茶厂是否就有生产小方砖,还待考证!商标有分“八中茶”、“孔雀之乡”等,最著名茶品为“92小方砖”
      下关茶厂依厂志记载,1960年代就开始生产方茶,重量125克;然因销往内蒙、新疆等地,在市场上未见到踪迹。2000年以后,重新大量生产100克小方砖。

茶膏
      1950年省茶司生产一批3500市斤(1750公斤)茶膏交进入西藏部队,分别由省茶司、下关茶厂、顺宁茶厂制作。以低档副料毛茶(梗、末均可)放置大锅煎熬,滤出茶汤后继续以中、小锅熬煮。直至拉长不粘手、色起淡褐色为止。当时实验结果,一市斤(500克)毛茶,可熬茶膏20-25克。茶叶、茶梗、末等经过长时间熬煮,多数活性物质已经消失,基本没有茶叶本质,只能当药用。

【待续.历史沿革】

 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  游戏测试: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!!  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98

Trending Articles